这个暑期,让应届毕业生小张焦头烂额的事情真不少:走出校园初入社会,租个房子遇到了“照骗房”;不熟悉劳动法,面对合同里的关键条款一头雾水;独居不想点外卖,准备下厨却感觉自己要“炸厨房”……
“都已经大学毕业了,怎么连生活常识也没有?!”在网上分享经历后,评论区的质疑声让小张很郁闷。他不由感慨,“都说成长的第一步是踩坑,如果学校里能够多教一些生活常识,帮忙避坑就好了。”
小张并非个例。近日,一项面向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,近九成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,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选修相关课程。
当然,面对大学生的呼声,也有人不解:都上大学了,生活常识还要专门开个课来教?这能不能视为大学的“知识降级”?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,高校该如何补上生活常识这一课,帮助大家踏入真实的生活与职场?为此,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教师和后勤负责人。
教毕业生“避坑”,也能教出一门门“金课”
教生活常识的课在大学有多火?南京传媒学院去年开设的《大学生生活指南》课一经推出,就在网上引来围观。这门公选课很接地气,授课教师在讲做饭时会现场炖红烧肉,教政务办理时也会当场拨打热线探索流程,如此“沉浸式教学”,点燃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。不少网友纷纷喊话,“太需要了”“请开成线上公开课”。
在华东理工大学,一门名为《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》的通识课,也广受学生好评。毕业生就业三方协议和Offer(录用通知)有什么区别?入职文书有哪些常见的“坑”?离职时,保密或竞业限制协议怎么履行?这些毕业生关心的职场话题,均可在课程中得到解答。
授课教师、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感慨,“曾几何时,大学生在求职时碰到的法律问题,第一时间想的是求助网络或咨询学长学姐。实际上,网络上很多只是前辈经验的总结,并非权威的法律解读。”他曾多次接到学生的求助,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涉及勤工俭学、实习实践和劳动报酬等。而这门课程开设后,不出意料一炮走红,而且还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,其线上课程迄今累计选课78.1万人,选修高校达862所。
有调查显示,受访大学生期待在生活常识课中学习到的内容,主要包括如医保报销、租房合同等生活常识,职场入门知识,健康与安全知识以及社交人际关系处理等。
“这些与生活贴得很近的知识和技能,非常依赖经验。”粟瑜观察到,如今的大学生成长经历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,缺乏社会经验。所以,他们在跨出大学校园、走向职场之际,无论是签约、租房买房,还是到医院看病、处理人际关系等,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小事”都会成为绊脚石。
这也是为什么在如今的高校中,不少网红课都是与生活技能相关的实践课。仍以华东理工为例,教学生做美食、学园艺,《美食与生活》和《园艺与生活》两门课同样风靡全校。华东理工大学后勤保障处副处长胡宝林介绍,两门课程通常开课不到20秒就被抢空。今年以来,学生不仅呼吁增加课时,还有人建议再多开一门与小家电维修相关的劳动实践课。
“真刀真枪”的实践,才是生活常识课的灵魂
在很多人心中,大学毕竟是学术圣殿。为了迎合学生的呼声开生活常识课,这种课算不算“水课”?能不能视作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?
“虽然目前已有很多中小学校开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,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不少学生因为中学时代的升学压力,未能接受完整、系统的生活训练。”上海财经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袁海萍认为,大学不仅是学前沿知识、高端科技的成材之地,更是成人之地。因此,大学阶段亟需为学生“补课”,补齐生活技能短板。“更重要的是,诸如珍惜劳动成果、珍爱粮食、友好沟通等品德涵养都可以在生活类课程中形成。”
相比纸上谈兵,“真刀真枪”的实践才是高质量生活常识课的灵魂。袁海萍介绍,上海财大今年将对全校的劳动教育进行升级。例如,学校下半年将遴选优秀后勤员工成立校园“劳模工作坊”,开设体验式课程;围绕生活技能养成,开展缝补挂烫,收纳整理、厨艺教学、绿化手工等生活技能课;围绕传统节日节点,开展传统美食制作、手工劳作见习、社区非遗体验等社区体验课。
“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,不能创造出又一门‘水课’。”也有高校后勤负责人表示,想要确保生活类课程不仅开得出、还要开得好,亟需多方面支持。比如,除了后勤部门,还需要更多校内部门携手设计课程,同时需要完善校内场地条件和硬件设施等。
有理由相信配资实盘开户,好的教育,不仅要教知识,还要传本领、塑品格,一样也不能少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